處暑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,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。時至處暑,已到了高溫酷熱天氣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。
一、處暑三候
我國古代把處暑三候,分別是:一候鷹乃祭鳥、二候天地始肅、三候禾乃登。
1、一候鷹乃祭鳥:鷹乃祭鳥是指處暑后,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,會把捕到的獵物擺放在地上慢慢享用,就像是陳列祭祀,這時候捕食也是為了“貼秋膘”,為秋冬準備。
2、二候天地始肅:天地始肅是指萬物開始凋零,古人為了順天地肅殺之氣,常在這時處決犯人。
3、三候禾乃登:禾乃登是指黍、稷、稻、粱類等農作物開始成熟,進入收成時節。
二、處暑的民間習俗
1、祭祖迎秋: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。處暑前后,民間會有慶祝“中元”的民俗活動,俗稱作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節”。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,就有開鬼門的儀式,直到月底關鬼門止,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。據說普渡活動由開鬼門開始,然后豎燈篙、放河燈招致孤魂;而主體則在搭建普渡壇,架設孤棚,穿插搶孤等行事,最后以關鬼門結束。時至今日,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。
2、拜土地爺:處暑節氣,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,農家紛紛地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。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,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,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,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。七月十五,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,將供品撒進田地。燒紙以后,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,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。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,獲得大秋豐收;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。
3、放河燈:處暑前后,民間會有慶贊“中元”的活動,俗稱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節”,在水中放河燈,任其漂流,悼念逝者,祈保平安。
三、處暑起居養生
處暑,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。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遭遇高溫天,這就是名副其實的“秋老虎”。處暑時節,白天氣溫雖然仍會很高,但早晚溫度低,溫差較大,人們應預防感冒。中醫把一年分為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個季節。長夏位于夏末秋初,涵蓋了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四個節氣,氣候特征是濕熱蒸騰,濕熱天氣多。處暑后,人體出汗明顯減少,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,進入生理休整階段,機體于是出現疲憊感,產生“秋乏”。
化解“秋乏”,要保證充足的睡眠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;飲食清淡,宜多吃西紅柿、茄子、馬鈴薯、葡萄和梨等食物。處暑之后,秋意漸濃,正是暢游郊野、迎秋賞景、登高望遠的好時節。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、登山、打球等,對于老年人來說,運動要以“不累”為標準。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,中午由于室外天氣仍然炎熱,要避免戶外活動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二維碼

焦氏中醫門診部

澤濟堂小程序碼
留言咨詢
吉林省焦世健康管理(集團)有限公司版權所有